独裁者手册

对政治漠不关心,其后果便是我们最终被恶人管制 —— 柏拉图

引言:统治的规则

本书开头以贝尔市的例子探究了许多有关统治法则的经验教训:

  1. 首先,政治就说获得和维持政治权利。它与“我们,人民”的普遍幸福无关。
  2. 其次,确保政治生存的最好方式是只依靠少数人来上位和在位。
  3. 第三,当这个同伙小集团明白外面还有大把人排队等着取而代之大吃公家饭,最高领导层就具有了如何花钱、如何征税的巨大自由裁量权
  4. 第四,依靠一个支持者小联盟,领导人可以放手大肆提高税率。

当维持权位只依靠极少数人、特别是当这极少数人是从许多人当中挑选出来的,那么这就是对独裁者最完美的剧本。

同时,我们将学到一个重要教训是,凡是在事关政治的地方,意识形态、国际和文化远没有那么重要。政治,正如所有的生活,是关于个人的,每个人都致力于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是对他人有利的事。

言下之意是无需抽象地看待政治,政治是由具体的人去主导的,而且必须悲观地承认任何一个领导人都是自私的,结合现实来看,确实如此。

国家不会利益,人有。

身处在国家利益的争论之中,奥巴马在制定阿富汗政策时为哪些东西焦虑?如果他不提出一个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他将失去他的民主党选举根基的支持——而不是他的全国性选举根基的支持。相似地,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烦恼的是,如果他不采取任何行动,他将被弹劾。
他们每个人的脑中或许有国家利益,但他们的个人政治危机才是最要紧的考量。

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出发点开始:统治者们的自私算计和行为是所有政治的推动力。

那么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什么才是“最佳”的统治方式?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攫取权力,然后维持权利,并从始至终掌握尽可能多的国家收入。

因此对于讨论政治时,我们将聚焦于做出真实行为的真实的人。跳脱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传统的归类法和含糊的概括,转而深入一个有关于自私思维的更清晰的世界。

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第一章先勾勒出统治的基本要素,接下来各章分别探究政治的某一特定方面。

所有章节合起来将详细阐述政治生存的逻辑——统治的逻辑——如何在可想象的最大范围内连接起了星星点点的政治后果,深化我们对于所有政治者及其人民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第一章 政治的法则

为了正确理解政治,我们必须修正一个特别的假设:我们必须停止认为领袖们能够独自领导
没有哪个领袖——无论多么令人敬畏或尊崇,无论多残忍或邪恶——是孤家寡人。即便是在位超过70年,被誉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与他的核心集团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没有他们的支持,他不可能指望稳坐权力宝座,而他们对他不忠的话,也别指望能从他们的职位中获得利益。从路易十四的政治经历来看,没有人能够独自统治;没有人能够绝对权威。差别只在于有多少人需要豢养,又有多少资源能够拿出来进行豢养。

因此对于领导人而言,政治情势可以被分解为三种人群: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制胜联盟

  • 名义选择人集团包含了在选择领导人时至少具有某些发言权的人。在美国,指的就是所有合格选民,即所有年满18周岁的公民。而在苏联,所有成年公民都有权投票,尽管他们并不是在候选人当中做选择。
  • 实际选择人集团能真正选择领导人,在沙特阿拉伯的君主政体下,指的就说皇室的高级成员;在英国则指的是支持多数党议员的选民。
  • 制胜联盟是实际选择人集团的一个子集。他们的支持对于一个领导人的政治生存至关重要。这些家伙有能力推翻他们的老板——而他对此心知肚明。

从根本上讲,名义选择人就是领导人的潜在支持者;实际选择人则指那些其对领导人的支持确实有重要影响的人;而制胜联盟只包括那些领导人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者。
这三种可以简单概括为:可互相替代者有影响者以及不可或缺者

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这三者的规模差距巨大。如朝鲜有规模巨大的“名义选择人集团”,有规模很小的实际选择人集团以及一个也许不超过几百人的制胜联盟;像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拥有规模很小的名义选择人集团和实际选择人集团,他们由皇室成员、一些重要商人和宗教领袖构成。

这三个集团的规模大小变化为政治提供了一个解释政治生活复杂性的三维结构。这三种人群的规模差异几乎决定了政治里发生的一切——领导人能做什么,什么事是他们能或不能逃脱追究的,他们必须对谁负责,在他们的领导之下每个人享有的相对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