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1 | 《罗布尔的祷告文》 |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待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
虽然有点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但比起对于过去无法改变的悲观想法,至少更具备一点现实意义。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这点值得努力,但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有点和后面的内容矛盾,应该算是短期目标。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是否有点阿Q精神呢?
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容易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但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别人怎么看待你,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是无法干涉的。
「课题分离」真的是值得学习牢记的一点。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自卑感以目的论来说,是通过其来支配对方,即「弱势具有特权」。
但是把自己的不幸当作武器来使用,那么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记住「虽不同但平等」。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与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发怒只是交流的一种形态,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记住「语言」的力量。
1 |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
「自立」和「“我有能力”的意识」对应自我接纳,「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对应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能够解决 「自卑情结」,避免竞争状态。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